[評論]極盡寫實之能事! 二十年經典系列的超強升級版 M&K Sound LCR750 / LCR750C / SUR55T

M&K Sound LCR750雜誌稿

台灣已有眾多玩家們體驗過M&K超低音喇叭的威力,而且他家除了超低音喇叭以外,多聲道喇叭也早已受到電影業界的肯定,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Lucasfilm在星際大戰系列以M&K S150構成製作多聲道的鑑聽系統。

本篇介紹的750系列上市至今已有20年,它們是該廠獲獎最多、最受歡迎的多聲道喇叭製品,這回的重大升級幾乎讓它們成為平價版S150系列。

多聲道喇叭.文╱陸怡昶.攝影╱方圓.李春廷


我認為多聲道喇叭性能有三項最重要的評估條件,包括優異的暫態反應、強勁的能量與平坦的頻率響應,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快、狠、準」。在家庭劇院喇叭的性能要求其實不像Hi-Fi音響有比較大的模糊空間,電影音效(例如撞車)的重點在於真實程度,沒有足夠的力量、寫實能力不足,電影音效就不會「像真的一樣」。

換個方向來看,聽音樂當然也應該有高傳真度(也就是Hi-Fi)才能忠實呈現音樂創作者與演出者的意念。倘若您認同以上說法,我相信您會很喜歡這套M&K Sound 750系列喇叭。

越級配備:單體比照最新
款S150辦理!

儘管S150受到專業者肯定、使M&K獲得很高的聲望,後來M&K又推出更強大的新旗艦「S300」系列,但是在該廠史上最受玩家歡迎、獲獎數量最多的卻是中價位的750系列,這個系列從1999年推出至今已經長達二十年、真可以說是音響界的老妖怪!

我曾經評測過750系列的早期版本,該系列也曾經作過小改款,在這次送來評測之前我還以為跟過去的改變不大,但是我拿送到的製品跟官網資料比對時卻發現竟然不一樣!原來是官網資料還來不及更新,追到M&K的臉書才曉得我拿到的750系列是今年(2019)六月出品的最新版本。所有品牌的新旗艦不僅是代表他們現今最高成就的作品,更重要的意義是作為「新技術的先驅者」,

在2014年S300系列推出之後,去年(2018)S150系列推出新版本,單體全數更新,包含單體結構與振膜材料都像S300看齊,這讓S150系列很快獲得國外專業媒體的極高評價。750系列也很快追隨著S150的腳步,不僅所有單體全部更新、更誇張的是它們的高音與中低音單體竟然與S150「同款」:以往750系列是向Peerless與Vifa訂購單體,現在則是搭載M&K與Scan合作研發的訂製單體,上一代的750系列配備1吋軟半球高音與5.25吋PP音盆中低音單體,全新750系列則是用1.1吋纖維編織軟半球高音搭配5.25吋玻璃纖維音盆單體,中低音與高音單體之間的分頻點為1.6kHz,這表示新款高音單體擁有良好的低端失真特性,更低的分頻點也能減少中低音單體在分頻點附近的失真,新款高音單體的「面板」做成淺碟形的導波器結構、材料從聚合物改為剛性更高的鋁合金。


兼顧控制力、低失真、高動態
與易於驅動的設計

這樣的大幅度改變已經讓750系列「越級」、幾乎成為「平價版本的新款S150」,兩者的承受功率相差有限,但S150畢竟有「三支高音單體」,因此高音的失真更低、垂直擴散角度受到更好的控制(能減少天花板與地板的反射),並且S150與750的分音器結構與用料也不同,例如S150就有特別訂製的機內線,因此兩者的製作仍有位階的差別。

在喇叭結構方面,新款750系列仍然延續著一貫的設計:所有的箱體都是「密閉式」,在中低音單體音盆處於運動狀態下能利用箱體內外的氣壓差作「空氣彈簧」、讓音盆能從運動狀態更快恢復到靜止狀態;左右聲道喇叭LCR750與中央聲道喇叭LCR750C都是用「兩個小口徑單體」,能敏捷反應音訊變化、獲得更好的控制力、更低的失真、得到更高的承受功率與靈敏度,這些條件都讓它們能夠表現出更高的動態、更快速、能發出更高的音壓,而且用高階環繞擴大機(不一定要動用分體式前後級)就能充分驅動。

特殊的「高頻稜鏡系統」
與Tripole技術

仔細觀察LCR750與LCR750C,就會看到他們的高音單體不是直接鎖在喇叭正面、而是固定在一個稍微凸起的斜面上、它的角度是4.7度。

LCR750有左右之分,若依常理判斷,它們的斜面應該要向內、朝向聆聽位置,但實際卻相反,左右聲道的高音單體卻是向外斜向左右兩側;中央聲道LCR750C也很妙,依說明書指示擺在電視機下方時高音單體要朝下、若掛在電視機上方高音單體要朝上,這是什麼道理?

原來這是M&K750系列特殊的高頻稜鏡系統(HighFrequency Prism System),所謂的稜鏡就是它們前面的弧形金屬面網,高音單體的發聲角度就是為了配合「稜鏡」、讓高音經過弧形面網的折射與發散、獲得更寬廣的水平擴散角與理想的離軸響應。所以在此請750系列的用家不要取下它們的面網,因為這是「與高音擴散相關」設計的一部分。

環繞喇叭SUR55T應用M&K的Tripole技術,在喇叭正面像是典型的二音路設計、朝聆聽區域發聲,1.1吋高音與5.25吋中低音單體與LCR750相同、以取得良好的音色一致性,兩側還各配置了一支3.25吋中高音單體。SUR55T可以說是典型THX Dipole環繞喇叭的改良設計,藉由喇叭兩側相位相異、方向相反,故意不讓兩側單體發聲在兩者之間產生結像,能夠讓一支喇叭聽起來像是有兩支獨立的環繞喇叭,用一對環繞喇叭就像用四支環繞喇叭構成陣列的環繞包圍感。

SUR55T等同在Dipole喇叭的正面補上二音路單體,不僅擴展了頻寬、還加強了環繞聲道的定位,這些就是M&K在自家多款環繞喇叭應用Tripole技術的目的。


音像定位清晰無比、音場寬
廣深遠

本次試聽我搭配的環繞擴大機是Denon次旗艦AVR-X6500H、超低音喇叭是M&K自家的V12。

在進行多系統設定前、邊聽邊調整左右聲道喇叭的過程中,我發現在左右聲道喇叭與座位夾角在45度至60度的狀態下,LCR750幾乎可以不必toein,就算要toe-in大約也只需要向內5度即可,所以這款喇叭若要採取壁掛、裝設成背板幾乎平貼牆面的狀態也相當可行。

我在喇叭微幅toe-in的狀態下以2.1聲道播放歌曲、就可以感覺歌手在前方中央有著非常明確的定位與結實的音像形體,歌聲直接而清晰的程度幾乎會讓人以為中央聲道喇叭有發聲,並且因為這對喇叭採取特殊的高頻稜鏡系統,左右聲道喇叭的高音微微朝向外側、降低了左右聲道的串音,窄面板的設計有效減少高音繞射波的反射能量,這些製作特點充分反應在聽感上:

我相信任何玩家第一次試聽都能很快察覺這對喇叭前方音場寬廣而深遠的程度明顯有別於一般製品,並且不太需要喇叭擺位技巧就能使前方的聲音均勻分佈、輕易讓左右喇叭消失。


忠實呈現錄音的本質

我在聆聽二聲道與多聲道音樂軟體過程可以感受到750系列如同他家高階鑑聽喇叭「直來直往」的性格:聲音清澈直接、沒有一絲薄霧,高音完全不修飾柔化,大膽且精細地表現樂器的光澤感與空間中細微的聲響,輕敲銅鈸的聲音相當清脆,能夠輕鬆聽出小提琴拉奏的力度、弓弦的觸感與微妙的音色變化;

中頻部分則是中性、清晰、解析度高的類型,沒有一點多餘的染色與膨脹,「凝氣成形」的本領很不一般,即使有些音樂本來就錄得比較有距離感(堂音成分較多、感覺舞台距離較遠、音場深),但歌手輕聲演唱、大提琴輕柔演奏仍有著很高的穿透力與細緻的質感;

在低頻方面,750系列則是很注重控制力與速度,「快收快放」敏捷而緊實。M&K喇叭的聲音風格一直都是建立在專業基礎上,要滿足專業者的需求只有「求真」,歷代的750系列我沒有全數評過、但都有聽過,這次大改款用新款單體顯然讓750系列聲音的解析度與質感大幅進化,這又提昇了它們的寫實能力、聽Hi-Res更有感,播放Oscar Peterson PlaysThe Cole Porter Songbook(1959年類比母帶轉製成Hi-Res音樂檔),清晰度、質感與活生感,聲音透徹、直接的感覺幾乎就像是聽現場爵士樂演奏,並且能充分感受到老類比錄音富有韻味的醇厚音色。

展現強烈沈浸感的電影音效

750系列的寫實性格也完全反應在電影音效表現,我建議玩家試聽本系統時可以要求店家老闆關掉電視或投影機的畫面、您就會感覺到這套系統能夠讓人只憑聽覺就感受到強烈的畫面感:電影音效中微小的騷動、大大小小的聲音物件鮮明清晰的程度就像跟我們處在同一個空間,它們很擅於表現「飛來飛去」的音效,能讓人清楚聽見音像紮實的形體在空間中移動的軌跡,從畫面向前飛出、擦身而過的「近身音效」很有侵略性。除了寫實之外,我認為這套系統的電影音效表現還有兩大特點:

第一是超越體型的能量與動態,要作到這一點當然要搭配夠強夠快的主動式超低音,750系列相當好推、用AVR-X6500H就能推得很大聲,且控制力奇佳,快速收斂單體音盆的殘餘振動、使接下來的發聲呈現出更大的對比,它們就是以過人的速度與控制力展現出高動態;

第二是「兼顧包圍感與音場規模感」,LCR750的高頻稜鏡系統不僅使前方音場更寬、並且使左右聲道與環繞喇叭之間左右兩側音場有更好的前後連貫性,SUR55T三向發聲的設計則能在「沒有裝後環繞喇叭」的條件下、使環繞音場的「後半場」獲得良好的包圍感,通常聽起來「包圍感嚴密」的系統會讓人覺得空間感較不開闊,但這套喇叭卻能兼顧包圍感與音場規模感,在戶外場景中能感受到音場從近處向四面八方充分向外伸展、彷彿視聽空間的壁面與天花板完全不存在。


最佳推薦

進入電影的情境、進入音樂演出的現場,這些都是音響玩家們的願望,電影音效的擬音與音樂軟體的錄音雖然難免與真實聲響有別,但是如果沒有辦法逼近電影音效與音樂軟體聲音的原貌、我們與真實聲響的距離就更遠。

這套多聲道喇叭並沒有作任何討好音響迷的調聲,僅以製作喇叭的科學與經驗、盡可能讓用家聽見音訊的原貌,如果您想要獲得最逼真、最強烈的臨場感,在這個價位帶很難找到比M&K 750系列更好的選擇,因此我決定給予它們最佳推薦。

技術服務諮詢

M&K Sound台灣總代理 愷銳音響 台北總公司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六段22號2樓 | 電話:02-2726-1286

台中展示中心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三段709號 | 電話:04-2258-1918

相關文章

[器評] 多聲道兩聲道均宜 Primare A35.8 八聲道後級

Primare的A35.8本身是一台8聲道後級,用家可拿來搭配多聲道使用,還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橋接成功率更大的擴大機,使用彈性相當高。

[知識] 超低音懶人包! Perlisten R系列、D系列到底差在哪?

Perlisten的超低音產品主要分為兩個系列:R系列以及D系列。本文將從單體材質、衝程、輸出、獲得過的成就和尺寸等五個方向來完整介紹兩系列的差異。而除了比較兩者差異,文中也會提及兩者的共通點,如果您對於Perlisten產品線還有些陌生,相信閱讀完這篇文章能讓您更加了解Perlisten的產品細節!

[音展] 2024 台北圓山TAA音響展 – 503金展房特點回顧,PERLISTEN- 「創極限,未來電影院」

如果你有玩多聲道系統,那麼503愷銳音響的展房可說是這次音響展的一大焦點,因為它不僅採用了獲得THX最高級別Dominus認證的Perlisten Audio喇叭組成多聲道系統,而且還首度結合了Trinnov Audio的環繞處理前級,展示台灣首度的Wave Forming技術。

[音展] 2024 台北圓山TAA音響展 – 354水展房特點回顧,Torus Power – 「夠電,才夠勁」

如果您喝的水,經過煮沸與消毒,那音響系統當然也需要Torus Power超過40年的專業技術把關,採用環形隔離變壓器多項專利,隔離噪訊的同時仍大力供應電流300安培以上,以水來比喻,是全然純化的蒸餾水,而非會消減水壓的過濾水。

[快報] Perlisten、Trinnov、Barco、madVR聯手打造CEDIA有史以來最豪華家庭劇院

CEDIA是「美國智能家居與視聽電子展」,是非常值得高階家庭劇院玩家關注的一個展覽,因為這個展會上常會匯集各種頂級定制安裝的系統及周邊產品,而今年的CEDIA展覽剛剛結束,有外媒報導指出,這次展覽上出現了CEDIA有史以來最豪華的家庭劇院系統,我們就來看看它是怎麼規劃的。

[案例] 上帝到我家!見證Perlisten Audio D12s,如何全面升級兩聲道、劇院音效品質

過去我們雜誌很多家訪案例,不是領著大家的好奇心一睹豪宅頂級劇院系統色香味兼具的風采,就是帶大家導覽專業視聽空間火力齊全的高規格影音效果,對追求極致美聲以及殿堂級劇院音效的朋友來說,這些都是構建頂級音響系統的最佳參考指標。但對更多玩音響的朋友而言,這些夢想中的音響空間、視聽環境是超乎現實的,畢竟現代人礙於居家空間的限制,普遍都會將系統規劃坪數不大的客廳裡,謹慎利用有限的空間規劃器材,若透過得宜的搭配以及精挑合適的音響品牌,豪宅中音響系統所呈現的色、香、味,在小客廳裡想要留色、留香,也留味,絕對也可以辦到。

[案例] 上帝到我家!用Perlisten Audio享受頂級天空聲道劇院效果

今年七月,我再次受伊諾特國際的熱情邀請,拜訪台中一個Perlisten Audio喇叭的用家,並在他家體驗全套Perlisten Audio喇叭建構的天空聲道家庭劇院系統。這套系統是由威德音響規劃、調校,系統除了用上Perlisten Audio多款劇院喇叭,還罕見地採用「.4」配置,四顆超低音喇叭中也有兩顆是Perlisten Audio製品,這種超頂級的搭配,也讓我身歷其境感受到「上帝之聲」帶來的劇院震撼。

[音展] 2024 台北圓山TAA音響展 – 308土展房特點回顧,PRIMARE – 「剛剛好,最好」

愷銳這次展出標榜金、木、水、火、土的「音響五行之旅」,五間展房中308土展房的主角 是他們今年剛代理來自瑞典的Primare CD15 CD唱盤兼串播放機,搭配Primare Pre35前 級和A35.2後級擴大機,喇叭則是被音響迷譽為「上帝之聲」的Perlisten落地喇叭做聲音示 範。

[器評] 瑞典PRIMARE Audio Grade:SC15 Prisma「數位串流前級擴大機」2022年最佳產品

As our recent reviews have attested, quality hifi is no longer just a metaphor for industrially sized separates and traditional passive speakers. Often our real world homes and listening preferences mean our systems need to blend into our surroundings, rather than compete with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