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M&K Sound V10+ 超級小鋼炮 中小型視廳空間的低頻救世主


M&K Sound V10+

丹麥M&K Sound是發明主動式超低音與「衛星+超低音」3D系統的品牌,超低音一直是M&K Sound標誌性的製品,獲得許多重視音樂重播質感與影音效果發燒玩家之推崇,《Hi-AV影音網》從2014年起也一直使用M&K Sound當時剛推出的X12旗艦製品做為參考超低音。而在將近十年後,日前M&K Sound震撼發布了嶄新的X+與V+系列超低音,無論音箱、單體到驅動力都全面提升,不但旗艦製品將單體尺寸由12吋增大為15吋,音箱的厚度與內建擴大機輸出功率都增進不少,為的就是達成量感更豐沛且發聲更精準的低頻與極低頻表現(詳細請點擊參考本站先前的「燒機深入研究」報導)。

在M&K Sound新推出的X+與V+新系列超低音裡,本文主角V10+是其中體型最小的入門款,也比當前業界一般10吋超低音更為小巧,但是它卻有著原廠所公布24至200 Hz±3 dB的優異頻率響應,這是怎麼辦到的呢?尤其是低至24 Hz的極低頻延伸,有些品牌比V10+大上許多的超低音都無法達成。然而,經由實際將V10+擺放到視聽室不同位置量測,可以驗證M&K Sound原廠此一低至24 Hz的極低頻沒有誇大,並且還是在視聽區域實際可以聆聽感受到的,並非只是標示在型錄上「好看」的規格數字。確實,超低音在視聽空間裡的擺放位置對最終表現有絕對性之影響,本文中段將對此點做詳細的解說與驗證,現在就讓我們先來看看M&K Sound V10+的重要特點。

V10+是M&K Sound十年磨一劍的革新力作,搭載全新開發長衝程紙盆超低音單體

    原本在M&K Sound的V系列有V8、V10與V12三款製品,隨著M&K Sound新一代超低音啟用更大的15吋單體,新的V+系列也改為分別配備15吋、12吋與10吋單體的V15+、V12+與V10+。
    與原本V系列一樣有黑白兩種外觀可供選擇,但是V+系列體型比V系列更為緊緻,而且音箱由原本V系列如同方糖般的方方正正,側面改為由前往後逐漸收攏的弧形。V+系列如此的音箱設計,不僅使得其外型更為摩登,在聲音部分還能降低音箱內部左右側板平行面之共鳴,也讓V+系列更容易「塞進牆角」提升低頻表現。儘管就整體尺寸來說,V+系列比原本同單體尺寸的V系列更小,加上側面的弧線收縮,內部容積變得更小;但是,透過新的單體衝程更長,以及與X+系列同樣的內建擴大機功率大幅增加,所有新的X+與V+系列的低頻量感與極低頻延伸都更好。
    V10+超低音有多小?拿一張音樂CD的外殼來比較就可以看得明明白白。體型小巧又有豐沛低頻量感與優異解析質感的超低音,相信是許多音響與家庭劇院玩家的夢想,要是能塞在牆角就更能「隱形」了,M&K Sound V10+就是如此一顆眾所追求的「夢幻超低音」。
    從側後上方觀察,V10+音箱後方背板邊角也修飾成圓形,鋼琴烤漆質感相當好。
    V10+配置全新開發的10吋長衝程紙盆超低音單體,從中央的碳纖維防塵蓋就可得知內部音圈直徑有多大,這顆單體的外觀及質感與前旗艦X12所配備者十分近似。

   V10+配備輸出功率比V10高出50%以上的內建擴大機模組

    V10+超低音的背板幾乎被一整塊厚金屬板遮蓋,裡面就是內建的功率擴大機模組。V10+內建功率擴大機的RMS功率輸出,由前代V10的200瓦增加50%到300瓦,不僅與前代V12所內建者相當,其600瓦峰值功率輸出,還高於前代V12的500瓦。
   金屬背板上方型號紅圈內可以看到「SUPER FAST DEEP BASS」標示,這也是M&K Sound超低音一直以來的追求,唯有既快速又深沉的低頻,方能滿足音樂與電影的傳真重播。金屬背板左側有電源開關與自動待機的撥桿,下方有音量、相位與分頻點的調整旋鈕。
   V10+超低音提供一對RCA類比音訊輸入端子,另外還附有一對RCA音訊輸出,當使用多支V10+超低音時可以很容易地串接。此外,在背板還有一組USB端子,可提供5V/500mA的直流電源供電。
   V10+音箱基本上是個邊長345mm的立方體(左右兩側板由前向後縮),但很小的體型卻有15.4公斤的重量,這主要來自於厚實的音箱、壯碩的10吋超低音單體,以及內建擴大機的電源供應電路。音箱底部的四個角落,各有一支材質相當紮實的橡膠抑震腳墊,提供V10+很好的抑震效果與發聲基礎之穩固。
    新一代的X+與V+超低音在外包裝與音箱上的品牌標示,都已經改成全名「Miller & Kreisel」,不過官方網站仍以M&K Sound標示,這也是絕大多數影音玩家更為熟悉的品牌稱呼。

    超低音整體表現受擺位位置影響極大,強力推薦使用REW軟體並搭配miniDSP UMIK-1麥克風量測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妥善設置調整超低音,必需要有好用的量測儀器輔助。現在,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的運算能力越來越強大,只要免費下載非常好用的REW(Room EQ Wizard)軟體,就可以執行相當專業的視聽空間聲學量測,不僅能夠量測喇叭、超低音在視聽空間裡的RTA頻率響應曲線,還能瞭解失真、RT60衰減、瀑布圖、Spectrogram聲譜圖(各頻率波動狀況)以及設定EQ曲線等(可點擊參考本站日前在台中霧峰所舉辦的眾多品牌超低音網聚活動報導)。
    REW軟體本身是免費的,但想要運用它來做各種量測,就需要有與其匹配的麥克風,最划算好用的是另外花新台幣三千多元,買一支可與此程式對應的miniDSP UMIK-1麥克風(只要在瀏覽器鍵入品名搜尋,就能發現美國Amazon與台灣網路平台都有販售)。使用miniDSP UMIK-1可在其官網下載該麥克風序號專屬的校準檔案,輸入REW軟體之後即可執行精準量測。
   miniDSP UMIK-1麥克風本身附有一支桌上型三腳架,使用的是上圖左側金色的鎖固螺帽,其中心螺孔口徑較大,建議可另外購買一個「1/4轉5/8轉接螺帽」(上圖右下黑色物件)替換,這樣就可以將miniDSP UMIK-1麥克風鎖固在一般照相機使用的三腳架上,如此比較方便量測使用。
   不過,如果您還沒買miniDSP UMIK-1麥克風也沒關係,REW程式有提供一個「Room Sim」視聽空間聲學模擬程式,只要輸入視聽空間的長度、寬度、高度,與各牆面的表面吸音係數(這部分不清楚的話可以維持預設值),接著設定超低音的分頻點、低頻延伸頻率,以及密閉或開放式架構,然後在左下方移動「人頭圖像」設定您「皇帝位」的位置與耳朵高度,再設定超低音單體中心的離地高度(以V10+而言約15公分),就可以將超低音圖示在「房間裡」四處移動,觀察在不同位置的頻率響應狀況。

    上圖是在本站視聽室四個牆面貼牆移動,REW運算模擬在「皇帝位」所聽到的頻率響應曲線,可以發現超低音擺放在不同的位置,對其整體頻率響應有多麼巨大的影響。當然,這個模擬是依據視聽空間長寬高、牆面天花板與地板的吸音係數、超低音與「皇帝位」的相對位置計算出來的,並不見得完全準確,但確實是實際擺放前的有用參考。觀察上圖可以發現,M&K Sound V10+在本站視聽室整體表現最佳的位置,是在視聽室後方靠牆一線,實際擺放量測之後,我決定將V10+「塞」在左後方的牆角,運用兩側牆面的邊際增益,來將其低頻響應最大化。

    其實,超低音就算擺放到視聽空間的某一點,超低音喇叭朝向不同的方向也會有影響。請看上圖,是將V10+擺放在視聽區域沙發左側同一位置,發聲面分別朝向前方(紅色曲線)、左方(綠色曲線)、後方(藍色曲線)、右方(橘色曲線)的量測結果,雖然各曲線形狀大致接近,但是在某些頻率起落可相差達10 dB以上哩!
    上圖亮綠色曲線是V10+擺放在本站視聽區域左前方Front Wide喇叭前量測的結果,可以看到它在約38 Hz處就開始衰減,這與原廠對V10+低頻延伸能到24 Hz的標示相差甚遠。其他三條曲線,就是V10+移到視聽室左後方量測的結果,藍色是「塞」在左後方牆角、棕色是將V10+遠離牆角60公分、深綠色是將V10+遠離牆角100公分。以後面這三條曲線作比較,可以發現藍色曲線是整體最為均勻且有良好低頻延伸的,拉離牆角60公分時在約43 Hz至約67 Hz的區間竟然有最多達16 dB的滾降!

    最終當然是選擇將v10+「塞」在牆角的狀況最好,此時雖然在30 Hz附近有較高之峰值,但整體而言,V10+低頻可以延伸至25 Hz左右,並且從25 Hz到70 Hz之間起伏都在±3 dB以內(除了30 Hz附近較高以外)——而且請注意,這是在聆聽區域「皇帝位」所量測、所能聽到的!事實上,倘若您沒有REW軟體與miniDSP UMIK-1麥克風可用來量測,將M&K Sound V10+「塞進」離視聽區域最近的牆角,應該有很大機率就是最佳的位置,這也是M&K Sound多年以前就給予用家的建議。

    視聽評測環境與搭配器材

    M&K Sound V10+超低音之評測主要在本站視聽室進行,上圖就是本站視聽室前半的模樣,此空間寬約4.6米、深度約7.3米、高度約2.4米(面積約10坪)。熟悉本站的朋友都知道,《Hi-AV影音網》視聽室多聲道參考系統,是由Denon AVR-X8500H及AVR-X7200WA雙旗艦環擴所共同建構的25.1(11.1.14)聲道超級家庭劇院(詳細解說請見這裡)。在影像部分,本站視聽室參考銀幕有兩張,包括:增益2.7、120吋的OS Screen BU-201(詳細器評請見這裡),以及增益1.3、123吋固定框的Stewart StudioTek 130 G3(詳細請參閱這裡)。
    影音訊源主要使用本站參考4K藍光播放機OPPO UDP-205(上方左圖),雖然已經停產,但仍是4K UHD BD時代整體影音重播性能最優異的機種,詳細可點擊參閱本站的超深入器材剖析評鑑報導。至於Disney+、Netflix及YouTube等線上串流影音則使用Chromecast with Google TV(上方右圖,接於OPPO UDP-205的HDMI輸入),它是Google Chromecast電視棒的第四代最新機種,相較過往只提供鏡像投射功能,Chromecast with Google TV可安裝各式APP也附有Google Assistant語音助理遙控器。
    不過,雖然本站參考系統使用Denon兩部旗艦合力,但此次評測M&K Sound V10+超低音只動用了Denon AVR-X8500H(上方左圖),這部旗艦環擴重現音樂及電影音效的細節豐富飽滿且推力充沛,本站的深入器評報導請見這裡。上圖右方是本站左右聲道參考喇叭DALI Opticon 8的高音單體模組特寫,它是本站25.1(11.1.14)聲道家庭劇院參考喇叭系統裡最重要之一環,也是兩聲道音樂重播時的主角,詳細評測請點擊這裡查閱。DALI Opticon 8的頻率響應是38Hz-32kHz±3dB的優異規格(且其低頻截止頻率可低至29.5 Hz),平常本站使用參考超低音M&K Sound X12來增進整體低頻量感與極低頻延伸,這次評測就要由M&K Sound V10+超低音來擔綱了。
    OPPO UDP-205影音播放機使用了Akurtek手工精製電源線,在近幾年台灣音響展「先鋒」TAD展房裡也都有使用,對整體的音樂重播表現有顯著之提升。HDMI線材部分,聲音部分由OPPO UDP-205至本站參考環擴Denon AVR-X8500H,使用的是美國Tributaries率先通過DPL實驗室HDMI 2.1完整認證的UHDM Maximum 48G Ultra(上右圖,詳細器評請見這裡)。

更快、更狠、更準的超級小鋼砲,小型視聽空間的低頻救世主

    前面提到本站視聽空間寬約4.6米、深度約7.3米、高度約2.4米(面積約10坪),視聽空間容積為80.6立方米,剛好在平常做為參考超低音M&K Sound X12獲得THX Ultra認證的85立方米規範內,但這個10坪大的視聽空間對M&K Sound V10+顯然太大了,而且本站左右聲道喇叭DALI Opticon 8的頻率響應為38Hz-32kHz±3dB,需要強化頻段大約就在50 Hz以下而已,究竟換上M&K Sound V10+表現如何呢?

    在V10+擺放到它在本站視聽室的最佳位置(也就是左後方牆角),將其低頻延伸與響應最大化之後,V10+超乎預期地展現了極為稱職的低頻延伸助力。當然,僅僅搭載一支10吋單體的低頻量感,無法與有兩支12吋單體的X12匹敵,在播放《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的精彩賽車片段時,V10+無法展現如同X12那麼豐沛的低頻量感震撼(像是碰撞、爆炸、暴龍吼叫、金剛跳躍等音效);但是,V10+更快的反應速度,卻帶來極佳的低頻與極低頻解析,而且只要將V10+關掉,就立即能察覺光靠DALI Opticon 8左右聲道落地式喇叭,低頻的量感與延伸就是少了一大截。

    《怒火特攻隊》(Fury)的兩軍坦克對戰場面,低頻的量感需求沒有《一級玩家》賽車片段那麼猛烈,但是坦克前進、後退與砲塔轉向、裝彈、發射時音效的低頻部分組成很豐富,想要能夠清楚感受到「身歷其境」的音效感受,50 Hz以下低頻與極低頻的解析及動態起伏很重要,在本站10坪大的視聽室V10+都能提供夠紮實的音像形體,倘若用在小一些的居家視聽空間必然更有感。
    《賽道狂人》(Ford v Ferrari)描述福特野馬與法拉利在賽車場上的競逐,聲音部分獲得當年奧斯卡的最佳音效剪輯大獎,賽車在賽道上極速奔馳時引擎高轉速怒吼,同樣有許多低頻成分需要音響系統傳遞。一般平價入門級超低音能有夠份量的低頻量感就已不易,往往會有「能放不能收」之弊病,這會使得觀賞本段時只能聽到轟隆隆的「一團低頻」,無法清楚解析引擎加速時的聲音變化。儘管V10+也僅是M&K Sound的入門款製品,但「主動式超低音」發明者的技術實力果然不凡,更快、更狠、更準的V10+在這部分的解析描繪性能,無疑有著挑戰他廠兩倍價格製品之實力。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士兵群與「天命真女」的表演片段,入場時樂隊的大鼓敲擊勁道V10+無法與X12相比,但除此之外的音樂旋律、煙火發射等音效,V10+都讓低頻的線條豐厚許多,不僅和左右聲道DALI Opticon 8落地式喇叭低至40 Hz的發聲銜接毫無破綻,分頻點設置為80 Hz的V10+也能妥善肩負補足「下半截」的重任。
    音樂是現代電影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對於《大娛樂家》(The Greatest Showman)這樣以音樂及歌曲貫穿全片的電影更是要緊,當然低頻以下的層次解析是重中之重。以片中《This is me》這首勇奪當年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大獎(也入圍當年奧斯卡同獎項)的歌曲來說,從一開始「鬍鬚女」低聲吟唱到後面全員一起躍動之節拍,想要展現俐落鮮明的動態,都亟需音響系統能有充足的低頻量感與層次傳達。儘管本站視聽室左右聲道DALI Opticon 8喇叭每支都配置有兩支8吋低音單體,但少了V10+超低音的輔助,《This is me》一曲整體感染力就是少了一截。這是由於無論兩聲道或多聲道家庭劇院系統,左右聲道為了前方深遠音場之刻畫,總是得相當幅度地拉離背牆,主動式超低音就成為補足因此滑落低頻量感的必要之道。
    由大導演提姆波頓擔綱執行製作與前四集導演的《阿達一族》外傳影集《星期三》(Wednesday),上映不久就打破紀錄成為Netflix全球英語影集總觀看時數第三名,是近期Netflix平台最為火紅的影集之一。《星期三》除了偵探類型的劇情引人注目,帶著懸疑又極具張力、由提姆波頓老搭檔Danny Elfman主掌的配樂亦是引人入勝之焦點,首集中後段女主角星期三在寢室外露台拉奏大提琴的片段,就是讓人印象深刻的樂段。如同其他大提琴獨奏樂曲,音響系統對於低頻下段能量與階調之展現,是能否讓人有深刻感受之關鍵。V10+的體型與所用的單體雖然不大,但是在8坪以下的視聽空間,只要擺放至妥善的位置(像是離視聽區域最近的牆角),絕對能夠清楚演繹大提琴拉奏的琴身共鳴低頻。
    Netflix近期另一部火紅的劇集(尤其在台灣),是由宇多田光23年前《First Love》以及4年前《初戀》兩首歌發想,而創作出來的純愛影集《First Love》,也因此讓期間曾暫別歌壇8年但仍持續受到關注的她再度火紅。其實,宇多田光今年1月19日就曾在英國倫敦Air Studio舉辦串流形式的付費演唱會,並且在稍後的6月9日上架Netflix平台,相較她過去所舉辦每場超過萬名觀眾的演唱會,此次演出的樂隊編制小得多,但卻更有面對面的親密感,宇多田光的嗓音高亢強勁,樂團當然也有電子鍵盤與爵士套鼓的低頻旋律與其呼應平衡。線上影音串流平台的資料傳輸率遠低於實體光碟,音樂的訊息少得多,想要有更好的動態呈現,低頻的量感與強弱階調傳達就很重要,這些剛好是V10+超低音的強項所在,也對宇多田光這場線上演唱會的氛圍演繹加分不少。
    《Legends of Jazz with Ramsey Lewis Showcase》這張BD的《Panther》是我常聽之樂段,此曲由貝斯聖手Marcus Miller與吉他手Lee Ritenour及鋼琴家George Duke攜手共演,其中尤以Marcus Miller的電貝斯彈撥最為精彩, 低頻的凝聚、清晰、彈性都非常迷人,但這些都需要有速度明快、暫態敏捷、階調確實且量感飽滿的低頻重現,即使是中大型落地喇叭也不容易面面俱到,必須經由專精於低頻演繹的主動式超低音來負責,這是M&K Sound早在1976年就「洞燭機先」推出全球首套「衛星喇叭+超低音」的3D式喇叭系統之原因。只要設置調整妥當,就能夠紮紮實實延伸至24 Hz(而且是在聆聽區域聽到)的V10+超低音,在重播Marcus Miller精彩電吉他彈撥時的「快、狠、準」確實讓人陶醉。
    過往M&K Sound V系列的V10與V12都曾與M&K Sound多聲道喇叭來過本站視聽室,分別是「V10與M系列」以及「V12與LCR750系列」(點擊連結可查閱詳細器材評鑑),將V10+與V10及V12的各項規格與聲音表現比對,可以發現V10+的音箱內容積小於V10,但增加了50%的內建擴大機功率與V12相當(甚至峰值輸出還更高),整體聲音表現V10+明顯高出V10甚至達到與V12接近之程度,但體型小巧的V10+非常適合「塞」在牆角,同時兼得不影響動線與視覺並藉由邊界增益讓低頻表現更佳的好處。

    V10+在相近價位帶重播音樂之表現難逢對手(包括大型交響樂),電影方面低頻量感或許不及一些「特意加料」的製品,但論及低頻的速度與解析,也就是趨近真實的感受則為其擅長之處。倘若您的視聽空間不大於8坪,這顆M&K Sound V10+超低音,就很有機會成為您兩聲道或家庭劇院系統的低頻救世主。

M&K Sound V10+主要性能規格

  • 形式:密閉式音箱主動式超低音
  • 使用單體:10吋一支
  • 內建擴大機RMS輸出功率:300瓦
  • 內建擴大機峰值輸出功率:600瓦
  • 頻率響應:24 Hz-200 Hz ± 3 dB
  • 可變低通濾波:60 Hz至200 Hz
  • 相位控制:0至180度
  • 待機消耗功率:0.5瓦
  • 聲音信號輸入:RCA一對
  • 聲音信號輸出:RCA一對
  • 尺寸(高×寬×深,mm):345×345×345
  • 重量:15.4公斤

技術服務諮詢

M&K Sound台灣總代理 愷銳音響 台北總公司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六段22號2樓 | 電話:02-2726-1286

台中展示中心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三段709號 | 電話:04-2258-1918

相關文章

[器評] 多聲道兩聲道均宜 Primare A35.8 八聲道後級

Primare的A35.8本身是一台8聲道後級,用家可拿來搭配多聲道使用,還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橋接成功率更大的擴大機,使用彈性相當高。

[知識] 超低音懶人包! Perlisten R系列、D系列到底差在哪?

Perlisten的超低音產品主要分為兩個系列:R系列以及D系列。本文將從單體材質、衝程、輸出、獲得過的成就和尺寸等五個方向來完整介紹兩系列的差異。而除了比較兩者差異,文中也會提及兩者的共通點,如果您對於Perlisten產品線還有些陌生,相信閱讀完這篇文章能讓您更加了解Perlisten的產品細節!

[音展] 2024 台北圓山TAA音響展 – 503金展房特點回顧,PERLISTEN- 「創極限,未來電影院」

如果你有玩多聲道系統,那麼503愷銳音響的展房可說是這次音響展的一大焦點,因為它不僅採用了獲得THX最高級別Dominus認證的Perlisten Audio喇叭組成多聲道系統,而且還首度結合了Trinnov Audio的環繞處理前級,展示台灣首度的Wave Forming技術。

[音展] 2024 台北圓山TAA音響展 – 354水展房特點回顧,Torus Power – 「夠電,才夠勁」

如果您喝的水,經過煮沸與消毒,那音響系統當然也需要Torus Power超過40年的專業技術把關,採用環形隔離變壓器多項專利,隔離噪訊的同時仍大力供應電流300安培以上,以水來比喻,是全然純化的蒸餾水,而非會消減水壓的過濾水。

[快報] Perlisten、Trinnov、Barco、madVR聯手打造CEDIA有史以來最豪華家庭劇院

CEDIA是「美國智能家居與視聽電子展」,是非常值得高階家庭劇院玩家關注的一個展覽,因為這個展會上常會匯集各種頂級定制安裝的系統及周邊產品,而今年的CEDIA展覽剛剛結束,有外媒報導指出,這次展覽上出現了CEDIA有史以來最豪華的家庭劇院系統,我們就來看看它是怎麼規劃的。

[案例] 上帝到我家!見證Perlisten Audio D12s,如何全面升級兩聲道、劇院音效品質

過去我們雜誌很多家訪案例,不是領著大家的好奇心一睹豪宅頂級劇院系統色香味兼具的風采,就是帶大家導覽專業視聽空間火力齊全的高規格影音效果,對追求極致美聲以及殿堂級劇院音效的朋友來說,這些都是構建頂級音響系統的最佳參考指標。但對更多玩音響的朋友而言,這些夢想中的音響空間、視聽環境是超乎現實的,畢竟現代人礙於居家空間的限制,普遍都會將系統規劃坪數不大的客廳裡,謹慎利用有限的空間規劃器材,若透過得宜的搭配以及精挑合適的音響品牌,豪宅中音響系統所呈現的色、香、味,在小客廳裡想要留色、留香,也留味,絕對也可以辦到。

[案例] 上帝到我家!用Perlisten Audio享受頂級天空聲道劇院效果

今年七月,我再次受伊諾特國際的熱情邀請,拜訪台中一個Perlisten Audio喇叭的用家,並在他家體驗全套Perlisten Audio喇叭建構的天空聲道家庭劇院系統。這套系統是由威德音響規劃、調校,系統除了用上Perlisten Audio多款劇院喇叭,還罕見地採用「.4」配置,四顆超低音喇叭中也有兩顆是Perlisten Audio製品,這種超頂級的搭配,也讓我身歷其境感受到「上帝之聲」帶來的劇院震撼。

[音展] 2024 台北圓山TAA音響展 – 308土展房特點回顧,PRIMARE – 「剛剛好,最好」

愷銳這次展出標榜金、木、水、火、土的「音響五行之旅」,五間展房中308土展房的主角 是他們今年剛代理來自瑞典的Primare CD15 CD唱盤兼串播放機,搭配Primare Pre35前 級和A35.2後級擴大機,喇叭則是被音響迷譽為「上帝之聲」的Perlisten落地喇叭做聲音示 範。

[器評] 瑞典PRIMARE Audio Grade:SC15 Prisma「數位串流前級擴大機」2022年最佳產品

As our recent reviews have attested, quality hifi is no longer just a metaphor for industrially sized separates and traditional passive speakers. Often our real world homes and listening preferences mean our systems need to blend into our surroundings, rather than compete with them.